公告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雁过留声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与学 > 教学论文

数学学习策略的学习

时间:2014-08-18 23:56:14  来源:  作者:  本文已影响:
特点和规律去推出与它同类型的知识中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与规律,如比的基本性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习中学生就分别比照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去推出的。类推可以引导学习者借鉴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去推出新知识,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迁移和类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不仅有其稳定的活动方式,而且还有它们自身赖以形成的条件,根据这一学习策略的特点和构成条件,学习和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者头脑里要具有可供迁移和类推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适当复习原有知识,让用来作为迁移和类推的原有知识在头脑里处于激活状态。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就可先复习整数加减法法则,以此为后面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提供可供类推的依据。

2.突出新旧内容之间的联系。旧知识在新知识中的迁移和类推,就其本质来讲就是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实现知识掌握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一要找准联系新旧内容的连接点,二要以连接点为桥梁去实现原有知识在新的情境中的迁移或类推。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习中,应先将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作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然后通过这个连接点去实现商不变性质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中的迁移。

3.实现旧知识在新知识中的迁移和类推以后,学习者应进一步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在头脑里形成相对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这是迁移类推学习策略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后,还应进一步将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融为一体,在头脑里建立起有关整数。小数除法的整体认知结构。

(三)操作感知学习策略。

操作和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那些抽象水平较高的数学知识,学生更是需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楼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小学生自身年龄特征,特别是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正是这种客观制约性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操作感知的学习策略。这一策略的基本内涵是在学习中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动、具体、形象的物化过程,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去实现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它的实施途径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这是一种能通过操作而在头脑里建立数学知识的动作表象的学习活动。它的主要功能是在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一种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二是以观察实物、模型。图像或教师的演示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感知活动。这是一种侧重通过视觉去获得所学数学知识的知觉表象的直观感知活动,其主要作用是从感性上为数学学习提供形象化的支持。根据操作感知的特点和功能,实施这一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供操作和观察的感性材料,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仅从个别特例去概括出数学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理。

2.观察和操作要突出重点,尽可能多地去展现能反映所学数学知识本质特征的关键部位。如在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摆小律操作中,重点应突出“凑十”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在头脑里更好地建立起凑“十”的表象。

3.观察和操作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但它们之间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应搞好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它们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直观只是导向抽象概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学习者应及时对头脑里所获得的表象进行思维加工,进一步完成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任务。

(四)实验探究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单靠观察和操作是难以发现其规律的,它们往往需要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反复探究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如圆周率的内涵、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才能获得解决。况且,当前素质教育和国家课程改革都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共养成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由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应大力倡导实验探究的学习策略,这是时代发展对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实验探究学习策略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发现隐藏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规律。这里的实验探究虽然也要反映为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但它与操作感知策略中的操作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所讲的操作主要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完成一种程序化的操作步骤,其目的是为数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动作表象;而这里的操作则是一种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其主要任务是让学习者去发现自己尚未发现的规律,它更多地是一种探索创新的活动。根据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任务,在具体实施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者要有实验探究的强烈愿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实验探究的情景,激励学生大胆实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的主题,实验前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确定出具体的实验研究主题;实验中,整个探究过程应紧紧围绕既定的主题去展开。如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实验,就应紧紧围绕圆锥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在体积上的联系这个主题去展开。

3.实验探究要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和老师指导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实验探究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老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验探究,指导的方式应该是启发和引导,千万不能用老师的实验探究去代替学生的探索发现。

(五)合作研讨的学习策略。

数学学习需要独立思考,通过学习者个人的主观努力去获取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但是仅有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大家合作研讨,通过集体的智慧去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合作研讨不仅可以切实解决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特别是合作意识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大力倡导合作研讨的学习策略。这一学习策略的主要特征是合作和研讨,其中合作反映了数学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学习同伴之间的交互关系,研讨则进一步反映了学生集体探索创新的特点。如果说合作主要反映了学习策略的外部特点,那么研讨则更多地表达了这一学习策略的内在本质属性。正是这种内在本质属性体现了合作研讨学习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学习或练习的根本区别。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也有小组内部同伴之间的合作,同时还有同座位几个同学之间的合作。合作研讨作为一种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策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l.选好合作研讨的学习内容。需要合作研讨的数学问题通常都是一些挑战性很强,仅靠个人的努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活动中,就需要几个同学合作,通过大家对用不同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带来极大不方便的切身感受去发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需要有全体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集中大家的智慧去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全体成员在合作研讨中都获得最佳发展,合作研讨时要特别注意调动全体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伙伴之间要形成民主和谐的研讨氛围,研讨时要尊重每一个合作伙伴的意见,特别要认真倾听那些与众不同的意见,集思广益,促进问题的更好解决。笔者对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学中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连续讨论,按计划讲座到此告一段落。讲座中有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蒯超英著《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魏声汉“学习策略初探”,《教育研究》1992年第7期。

④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燕国材著《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2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 下一篇:数学技能的学习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百度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谷歌
栏目更新
淘宝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