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雁过留声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与学 > 教学论文

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

时间:2014-08-18 23:56:26  来源:  作者:  本文已影响:

解比例、比例应用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应用题 基本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包括工程应用题)

7.统计初步知识 简单的统计表

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上述内容均按年级分单元编排,且每项内容相对独立。

《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内容结构如下:

新《标准》将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教学内容中的“量与计量”并入“空间与图形”之中,更加重视量与量的单位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并且减少了复杂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的反叙应用题作为思考题出现,降低了要求。将小学应用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建立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和解答应用题,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算术应用题独立成章,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对问题的实际背景并不关注,并且“人为”编造痕迹明显、技巧性过强,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决定性作用,极易导致数学学习上的大量“问题儿童”,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标准》大力精简了缺乏实际背景和技巧性过高的算术应用题;选择了现实的、真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探索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倡运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要求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条件可以不充分,答案可以不惟一。

《标准》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和应用价值不大的内容,如较大数目、多位小数和带分数的四则运算。笔算加减原则上只要求三位数以内,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对于大数的意义要求结合现实素材来感受,并能进行估计。这是因为随着时代

的发展,计算机(器)技术的普及,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用笔算的方式对大数目进行计算,繁杂的运算训练不仅对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没有帮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积极的情感体验受阻。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学段里增加“负数”内容,要求在熟悉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学两个学段都强调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第一学段是提倡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里鼓励算法多样化。强调避免程序化地叙述“算理”和机械训练应用题。

《标准》加强和改善了传统的几何学习内容。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索等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重视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重视估测的作用,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通过数学学习的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有效、清晰地表示数据,并做出合理的推断和恰当的决策。对这一处理信息的全过程给予了较多的笔墨,多次阐述其内涵,这是一种适应学习社会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反映,所以“统计与概率”部分增幅较大,对第一、二学段都提出了具体标准。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中“统计初步知识”从五年制三年级和六年制的四年级才开始安排。《标准》除保留原来的统计图表的内容外,增加了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内容。

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上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调与他人合作并发挥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以“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安排内容,实践活动的课时比例与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从量上有提高,从质上有变化。

六、课程实施的建议

现行《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了主要侧重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并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分别阐述具体的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以下6个方面: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6.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标准》大幅度增加了实施建议的内容,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呈现“课程实施建议”,涵盖面广,这一领域主要涉及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几个方面,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具体例子供实施时参考。课程实施建议分学段提出。

《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7、8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怎样撰写“解题指导”类的文章 ;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百度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谷歌
栏目更新
淘宝
栏目热门